今天才意识到,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看过朱媛媛演的剧了。2000年她主演的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在我老家的电视台不断重播,我跟着家里人一起看。那时候完全看不懂这部剧在讲什么,只觉得这家人每天都在吵吵。那年我六岁。
后来我重新看了一遍这部剧,发现这部剧其实也没讲什么,但它很好看,好看的地方在于——你能看到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。
张家有五个孩子,老大张大民,一把年纪没结婚,好不容易谈个对象人家还把他甩了。朱媛媛饰演的云芳和张大民住一个胡同,街坊四邻评价云芳就一个字,傲。每天走道恨不得把下巴磕扬到天上去,同一个胡同的发小追她,她向来是不同意的,带回家的对象是在美发展的高级工程师,一门心思要让自己的人生走上next level。
谁知云芳的男友在去了美国后单方面选择分手,云芳和张大民像是胡同里的两个倒霉蛋,前后脚被甩。但云芳明显更崩溃,她砸锅砸碗,应砸尽砸,发完疯后披着床单一言不语。
大家着急,找张大民去劝云芳,张大民在这一刻展现了他的贫嘴体质,对云芳说“你不吃不喝只能给你爸妈省18块钱,但你要是不小心饿死了,买个骨灰盒得80块钱!”云芳听后,微微动容。
只见张大民把毛巾搭在自己和云芳头上,又说“你记得咱俩小时候看挖地雷的电影吗,咱俩一起偷地雷去!”云芳笑了,然后哭了,再然后一边打张大民一边哭。那一刻张大民意识到自己其实很早就喜欢云芳了,他决定追云芳,和云芳结婚。
看这部剧你很难不感慨人生是有定数的。云芳的父母在毛巾厂上班,她和那些年的工厂子弟一样,长大后也去了毛巾厂。云芳想嫁个好点的人家,想去更广阔的天地看看,所以她挑中了高级工程师,她傲气,觉得自己配得上未来的美好生活。但最终没能如她的愿,她嫁给了家住十米外的张大民,张大民普通、平庸,是她原本没有想过的结婚对象。
结婚后,张大民和云芳过得拮据,和张家其他几个兄弟姐妹一起住在几十平的房子里。后来张家老二结婚,又多了一口人,“怎么住”成了大问题,张大民说不如搞个双人床上下铺,当然,最终双人床上下铺变成了头对头的双人床,极其不方便,两对夫妻毫无隐私。现在再看这一幕会觉得无法接受,可放在当时怕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。
再后来张大民将家“搬”到了家门口的一个小屋里,大概只有8、9平的样子,中间还有一棵树。张大民和云芳就在这个带着树的小屋里过日子、生孩子,这也成了这部剧的标志性建筑,大家不会想到一家三口竟然可以住在一间有大树的小屋子里,而且把日子过下去了。
但这就是那个时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。房子是稀缺物,一家七八口挤在一小间屋子里是常有的事,想改变住房条件就得自己想办法,只是能供普通老百姓操作的办法并没有那么多,张大民和云芳住的那间带树的屋子,看似荒唐,却是最好的法子了。
除了住房问题,还有一处很隐秘的设置。云芳在结了婚之后,“傲气”瞬间消失,她成了贤惠的老婆、温柔的妈妈、孝顺的女儿、贴心的儿媳妇、懂事的大嫂……她身上集齐了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点,好像和最初那个趾高气扬的姑娘是两个人。
重新看云芳结婚后的变化有一种很复杂的感受,没人知道她是在哪一刻改变的,但她就是变成了一个所谓女性“该有的”样子。可能这就是万千女性的缩影,之前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无限期待,可是结婚后变成了自己原本不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,为钱着急、为孩子上学发愁、为柴米油盐忙活。
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,名字是这么取的,但看到最后好像也不觉得有很多幸福。可是普通人就是这么走过这一辈子的,你可以说它不幸福,但也可以说它是幸福的。就像云芳儿子问她“人活着有什么意思”,云芳回答:有时候觉得没意思,但刚觉得没意思,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。
朱媛媛当年只有26岁,即便如此年轻也把云芳演得很好,我总觉得她身上应该有种家的味道,可能是炒菜的油烟味混着洗衣粉的味道。
重刷这部剧的时候忍不住脑补,可能我妈当年就是这么过日子的,每天都紧紧巴巴的,不过也这么过来了。那个时候的朱媛媛,已经可以把角色演的市井但善良,你会觉得她像你的邻居。
今天看到朱媛媛去世很是难过,她的笑容好像印证了那句话:人就是一会儿觉得有意思,一会儿觉得没意思,在我们没有感知幸福的时候,可能就是离幸福最近的时候了。
张大民结婚